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

西洋美學專題 單元一

1. 在《韓非子․外儲說左上》有關於「鄭人買櫝還珠」的寓言故事。你認為這個故事中所謂的「櫝」與「珠」有甚麼特別的指意?
  「櫝在外,珠在內」,表示人們往往只注意到外顯的櫝,而忽略的內隱的珠。就如同現在很多人花許多時間美化自己的外表,拼命裝飾,拼命打扮,而忽略了美麗或強大自己內在的善心。「珠是本,櫝是末」,就如同現在還是有很多人認為越瘦越美,拼命吃藥,拼命減肥,就是為了像林志玲一樣,最後連健康也搞壞了,甚至也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盲目跟從這樣子的社會價值,而不是順從自己有一是能夠判斷是非對錯的那顆心。另外,「珠是主,櫝是從」,這個故事說明了櫝具有喧賓奪主之意涵。

2. 在關於藝術創作或藝術鑑賞上是否也有「櫝」與「珠」的區別?別人所以為的「櫝」是否會成為另一人的「珠」?或相反?我們可以怎樣看待這些不同的角度?
  倘若承襲上述「櫝在外,珠在內」的觀點,藝術創作或藝術鑑賞上確實有「櫝」與「珠」的區別。櫝為所有包含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感覺所能接觸到的具體概念,而珠則能理解為理性思辨所意識到的抽象概念。這樣子的脈絡下是不會有別人的「櫝」為另一人的「珠」的問題。而若引用的是「珠是本,櫝是末」的觀念,甚麼是本,甚麼是末,則是因人而異。這是相對觀念而不是絕對觀念。擅長做珠的人會說珠是本,擅長做櫝的人會說櫝是本。換作是藝術,擅長概念的人會以概念為本,擅長技術的會以技術為本。觀眾也是如此。只是各有所需,投其所好罷。如果是從「珠是主,櫝是從」的觀點出發,那麼珠和櫝構成一個整體,當中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係,而不應該有「一山不容二虎」之嫌疑。如果是以藝術有概念、有技術的層面來看,我則認為就如同知與行的觀念,應該是「珠是櫝的主意,櫝是珠的功夫」,強調知行合一,這樣的作品才能稱做是藝術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